2009年4月20日 星期一

「蔣渭水大稻埕行跡導覽」活動

活動主題:「蔣渭水大稻埕行跡導覽」活動

導覽內容:
巡禮─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靜修女中、江山樓、民眾黨本部、蓬萊閣、永樂座、港町文化講座、大安醫院、春風得意樓、民眾講座、更生院、蔣渭水紀念公園。

導覽時間:
固定時間導覽12場,每月1梯次,每次3小時(週六上午9時至12時)。

導覽場次日期:
98年8月29日,9月26日,10月31日,11月28日、12月26日。

報名表下載

報名電話:
02-23897228轉214林麗雯小姐
02-27642778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蔣渭水台北市南區行跡導覽」活動

活動主題:「蔣渭水台北市南區行跡導覽」活動

導覽內容:
巡禮─臺灣總督府醫學校、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臺灣總督府、臺北公園、東瀛商會、臺北南警察署、慈雲寺、臺北郵便局、鐵道旅館、臺北監獄、蔣渭水瑩域。

固定導覽日期:
98年7月10日(台灣民眾黨創立82周年),8月5日(蔣渭水逝世78周年),10月17日(台灣文化協會創立88周年)

報名表下載

報名電話:
02-23897228轉214林麗雯小姐
02-27642778蔣渭水文化基金會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蔣渭水主要政治社會運動系統圖

大時代與蔣渭水

「現在的六張犁公墓,在1952年前,只是個荒涼而寂靜的地方,當時的山上還相當空曠,並沒有如目前的墓碑林立。1952年,一座高聳的墓碑,就在這個地方建立起來,這座墓碑的正面,不僅俯視山下的大地,更遙遙與總統府相對,長眠在這墓碑下的英魂,正是日治時代最具影響力、最能刺痛日治當局、最能喚醒民族與社會良知的革命烈士蔣渭水先生。」《革命家─蔣渭水》,頁26。

這段話是一本研究專著的引言。50年過去了,高聳的碑石旁,已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墳墓,周圍的雜草樹木也終於高過了蔣渭水先生的墓碑,若不經人指點,從山下望上去幾無辨識的可能。曾經是地平線上最醒目的座標,卻被埋入歷史的深淵裡塵封起來。我們謹以嚴肅的心情,一探歷史灰燼下殘存的餘溫。

一、「熱血男兒」:
成長與醫校時期(1891-1920)
蔣渭水生於1891年,時為乙未割臺前五年。蔣父鴻章在宜蘭市街的城隍廟以命相維生,使他幼年一度周旋於廟會活動間;出身於社會底層的經歷,也影響了日後蔣渭水以群眾為基礎的民族運動。八歲時,蔣渭水受業於宜蘭宿儒張茂才(鏡光),奠下紮實的漢文基礎;15歲入公學校,二年後畢業(依公學校學制需六年方得畢業),第2年以第1名成績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醫校時期,蔣渭水已顯露出他的領導長才。

在校期間,蔣渭水不僅是一名成績優異的學生,同時也善於領導校內外同學,從事具有民族意識的反抗行動。他曾聯合各校學生在校外聚會,凝聚民族意識,甚至與翁俊明、杜聰明等同學,擬定以細菌刺殺袁世凱的計劃。此外,蔣氏也在課餘經營東瀛商會與冰店做掩護,作為同志謀事論政的據點。此時的蔣渭水,可說是身兼學生、商人,與民族運動者等三種角色。

這段時間,可說是養成其革命性格的重要時期。蔣渭水逝世後,同志與報章輿論稱他為「一代熱血男兒」,便充分反映他重信義、富感情,帶有青年熱誠的理想性格;這種性格的養成,便與此時的歷練有關。

以總平均第二名的成績畢業後,1916年蔣渭水在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今延平北路二段的義美食品),同時兼營春風得意樓。選擇在臺北發展,原有結交天下豪傑之意,然而此時的蔣渭水,主要仍是作為一個受歡迎的醫生,而非積極的政治運動者。

二、「文化頭」:
文化協會時期(1921-1927)

1.臺灣文化協會

1920年代臺灣的民族運動,是受到世界整體局勢的影響而興起。一次大戰後,美國總統威爾遜所提出的「民族自決」主張,鼓舞了全世界被壓迫的弱小民族。在東京的臺灣留學生,自然也受到此種思潮,以及中國辛亥革命、朝鮮三一事件的影響,乃先後成立啟發會、新民會等組織,並創辦了《臺灣青年》、《臺灣》等刊物。蔣渭水是《臺灣》雜誌的董事也是執筆的作家,《臺灣》雜誌在臺灣的支部就設在他開設的大安醫院。蔣渭水最早的兩篇文章──〈動搖時代的臺灣〉、〈廣義的衛生講話〉,便是在《臺灣》發表。

1920年,蔣渭水設立文化公司,購入文化、思想方面的圖書報刊以供研究。隔年春天,他經人介紹,結識了正在從事議會請願運動的林獻堂,林獻堂主導的議會請願運動,被蔣渭水認為是此時「臺灣人唯一的活路」;蔣渭水成立的新臺灣聯盟(臺灣第一個政治結社)、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都是響應的團體,他本人亦曾二次擔任代表赴日請願。

1921年十月,在李應章、林麗明、吳海水等人的促擁下,蔣渭水在大安醫院創立了臺灣文化協會,蔣渭水被推為專務理事,林獻堂被邀出任總理,並於大稻埕的靜修女中舉行成立大會。蔣渭水曾描述文化協會的創辦動機:
臺灣人現時有病了。……我診斷的結果,臺灣人所患的病,是智識的營養不良症,除非服下智識的營養品,是萬萬不能治癒的,文化運動是對這病唯一的原因療法,文化協會,就是專門講究並施行原因療法的機關。

如同成立的〈旨趣書〉中所揭示的,文化協會不僅要「謀臺灣文化向上發達」,更要「振興教育,獎勵體育,涵養藝術趣味」,啟蒙臺灣民眾的文化與教育。相對於總督府的政治壓迫、經濟剝削,蔣渭水為文化協會勾勒的使命,更著眼於反制日本對臺灣的文化消滅與同化。因此,他強調原屬漢民族、現為日本治下的臺灣人,「握著世界和平第ㄧ關門的鑰匙,並負有達成日華親善、謀求世界和平的使命」。

在文化協會第一期的《會報》上,蔣渭水發表了著名的〈臨床講義-關於名為臺灣的病人〉一文。在這篇堪稱近代臺灣啟蒙思潮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獻中,蔣渭水將臺灣比喻為患者;明鄭時代,原是他身手矯健、品行高尚的幼年時期,但自清代以來,卻受政策毒害,變得身體衰落、意志消沉,成為「世界文化的低能兒」。蔣渭水認為,臺灣文化的病因是「智識的營養不良」,因此,他給臺灣開出正規學校教育、補習教育、幼稚園、圖書館、讀報社等五味藥方。

此後文化協會的工作,便大致以蔣渭水開出的處方為主軸。讀報社是文化協會初期用力最深的工作,全島共設有13處讀報社,其中12處是在蔣渭水任專務理事時設置的。蔣渭水也籌辦「講習會」以啟迪民智,邀請連雅堂主講臺灣通史,蔡式榖主講通俗法律,蔣渭水本人主講通俗衛生;學術講習會則邀請林茂生等人主講西洋史,另外尚有戲劇改良、經濟學、英語等課程。夏季學校更是對總督府不准臺灣人辦學,採內(日)臺二元教育的抗議,其師生互動的自由學風,在當時教師兼警察的臺灣教育界,可說是開風氣之先。

在總督府的殖民教育下,講習會無疑是臺灣人文化啟蒙、接受新知的重要窗口。講座舉辦時,雖受日人監視干擾,講者仍孜孜不倦,聽者亦風雨無阻;蔣渭水演講時,當局甚至須動員幾十名警察臨監,足見其號召力。

根據總督府的統計,文化講演聽眾每年達一萬人次,最盛的1927年,甚至超過十萬人次。1923年開始,文化協會以機動性的文化演講巡迴全島,後期更將運動層面擴展至文化劇(戲劇)、美臺團(電影)等藝術活動,引發了臺灣人高漲的民族意識。這是臺灣歷史上第一次由知識份子發起的啟蒙運動,由於蔣渭水在文化協會所扮演的領導角色,甚至連監獄中的流氓,都直稱他為「文化頭的蔣渭水」。

蔣渭水的入獄,可說是他從事反對運動的必修課程。在投身政治社會運動前,他既非留學生,亦無參訪先進國的經驗,更缺乏政治教育的背景。但十年之間,他所以能由一介平民變成一位歷史人物,不僅有實踐的體驗,更有學理的探討,而在歷練的過程上,監牢服刑也成為他心智鍛鍊最豐富的營養品。

1923年,蔣渭水因率領一群青年,高舉歡迎旗牌,假裝迎接日皇太子,實際從事臺灣議會設置請願的事件被拘留,成為「臺人因公事被檢束的第一人」。從此以後,只要有日本的皇親國戚或要員蒞臺,蔣渭水就會先被檢束,請進警署吃免費的牢飯。同年12月,蔣渭水成立的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被總督府以違反治安警察法為由,對會員展開大規模的全島性檢舉,結果共有41人被收押,58人被搜索或傳訊,是為轟動一時的「治警事件」;其中的「五人答辯」,更儼然代表著當時「先覺者」的磅礡之氣。

「治警事件」的判決中,蔣渭水的刑期最長,二次入獄共長達144天。在獄中他遍覽群書,不僅滿足了他夢想赴早稻田大學深造的求知慾,也為日後的文化演講,完成了思想武裝。蔣渭水出獄後的講題如「法蘭西革命史」、「明治之文化」、「政治哲學概論」、「群眾運動之基礎」、「社會病」等,其內容已由文化問題,擴大至社會政治問題。

蔣渭水在獄中書寫了大量文章。一部分以仿古文的文體書寫,可看出其豁達的民族氣節;另一部份受答辯過程的影響,對時政的批判頗為犀利。最特別的是,描寫監獄生活的多篇文章,呈現了貧苦民眾的一面。他不僅與共享牢飯的鱸鰻(流氓)結成好友,也同情被環境逼為娼妓的少女。由觀察黑牢裡最底層民眾來思考、評論社會政治問題的行動,是此時期所有入獄的知識菁英中所未見的;這些表現人道主義胸懷的報導文學,亦為臺灣反對運動史上監獄文學之濫觴。

出獄後,蔣渭水投入《臺灣民報》創刊五週年紀念專號的籌備工作。1920年代臺灣人意識最重要的公共論域,便是經由《臺灣青年》、《臺灣》到《臺灣民報》而逐漸發展成形,《臺灣民報》由東京遷回臺灣發行後,以大安醫院為發行所,蔣渭水便成為此時《臺灣民報》的「褓母」。

作為「臺灣人唯一之言論機關」的民報,蔣渭水不僅經常在刊頭撰寫社論,發表對時政的批判,他也首開「婦女衛生」及「晨鐘暮鼓」專欄,同時也經常介紹世界各地民族解放運動的思想概況。這些文章,均與蔣渭水1926年開辦文化書局後所吸收的新知有關。

到他逝世之前,蔣渭水遭檢束入獄如家常便飯,監獄被他戲稱為渡假的「別莊」、「社會問題的研究所」。治警事件不僅使蔣渭水提昇智識的深度與廣度,面對不義時所展現的氣節,答辯過程中對臺灣民族定位的堅持,也塑造了蔣渭水在文化社會運動的歷史地位。

三、「政治社會運動第一指導者」:
民眾黨時期(1927-1931)

1.大時代風暴的衝激

治警事件期間(1923-1925年),恰好是國際間民族自決的思潮最為澎湃之時。1922年,列寧在第三國際會議提出聯合全世界殖民地弱小民族,對抗帝國主義的主張。中國的孫中山亦受到列寧影響,而在1924年以「聯俄容共、扶助農工」改組國民黨;1925年的日本,則開始實行全民普選制度,勞農黨等無產政黨紛紛成立。這股由蘇俄吹起、遍及中國、日本的思潮席捲了整個亞洲,臺灣自然難以置身其外。

1925年6月,台中州二林等四庄,成立「蔗農組合總會」,提出與會社協商收購價格的要求,但會社卻陪同警察強行割刈甘蔗,乃發生衝突,導致蔗農及組合幹部四百多人被捕,25人被判有罪,這就是有名的「二林事件」。二林事件不僅促成農民運動的快速興起,並組成全島性的「臺灣農民組合」,成為農民運動的重要里程碑。

受到農民運動的衝激,沉默的臺灣工界也漸漸震動,各工友會的組織先後成立。1927年4月3日,高雄工人組織「臺灣機械工友會」,選舉「臺灣鐵工所」職工王風當會長,遭資方開除。鐵工所工人一起罷工,資方一律革職,激起全島28個工場的同情罷工,導致各地工人團體雨後春筍般相繼出現,使勞工運動呈現澎湃的氣勢。這就是有名的「臺灣鐵工所事件」。

在臺灣的政治社會運動邁入全民運動,形成和文化協會初期大不相同的新情勢,及農民運動的愈趨國際化與階級化,新文協也愈趨國際化,身處在這浪潮中的蔣渭水,一貫堅持他在文化書局開業啟事所提出的從「中國名著」及日本的「勞農諸書」兩大方向,為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尋找出路,並喊出臺灣近代社會運動史上最響亮、最深入人心的口號--「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

2.創黨歷程與理念

文化協會改組後,舊幹部遂萌生另組政治結社的想法。1927年二月,蔣渭水提出「臺灣自治會」綱領,後因主張自治主義而被禁止,蔣渭水再改名為「臺灣同盟會」,但仍不被當局許可。同年五月,蔣渭水再以原案為基礎籌畫新組織,將綱領改為「期實現臺灣人全體之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解放」,並更名為「臺灣民黨」。

臺灣民黨雖已刪除敏感的自治主義綱領,但「臺灣人全體」與「解放」等字眼,仍被當局認定是民族主義團體而直接禁止。儘管屢試屢敗,蔣渭水卻沒有氣餒,隨後又提出「臺灣民眾黨」的提案,三項綱領為「確立民本政治、建設合理的經濟組織、改除不合理的社會制度」,總督府對此無異議,卻提出「蔣渭水不可參加」的最後條件。

依總督府看來,主張殖民地民族自治的團體是不可容忍的,而蔣渭水正是一個「極端的民族主義者」,因此只要是他參加的團體都難得許可。臺灣民眾黨若要成立,除非蔣渭水不參加、或保證蔣渭水不支配黨之大勢,並聲明黨為不奉民族主義的團體,方能成立。「蔣君參加問題」雖在民眾黨內引起爭論,但因民眾黨的籌備、規劃均由蔣渭水一手促成,大會仍通過蔣渭水的入黨,且被選為中央執行、中央常務委員,主掌財務部。

蔣渭水其後又以實質領導者的身份陸續發表〈臺灣民眾黨的指導原理與工作〉、〈請大家合力來建設一個堅固有力的黨〉、〈臺灣民眾黨的特質〉、〈民眾第一主義〉等文章,釐清民眾黨的工作與實踐方針。在〈臺灣民眾黨的指導原理與工作〉一文中,蔣渭水重申民眾黨的全民運動,是結合農工商學界與青年、婦女的路線。在他看來,民眾黨的特質中,以農工階級為中心的全民運動,不僅可預防保守妥協的老衰症,亦可避免躁進盲動的小兒病。此種「把持理想、凝視現實」的主張,目標是要造成「黨是臺灣人解放運動的總機關,如像中國國民黨是中國人解放運動的總機關一樣」。

3.臺灣民眾黨的深耕

民眾黨成立後的第二年(1928年),便決議召集全島巡迴演講隊,實踐蔣渭水「到民眾裡去」的理念。他提倡的「民眾第一主義」,是將黨的力量根植於民眾,「喚醒民眾、組織民眾、訓練民眾」。演講隊的題目,包括「援助農工運動及社會團體之發達」、「要求學制之改革」、「要求改善警察制度」等。為達成這個理想,蔣渭水也身先士卒,親赴各地主講「民眾黨之綱領政策與工作」。

此後臺灣民眾黨陸續推動下列主張:保甲撤廢、地方自治促進革新、反對始政紀念日、反對總督府評議新任命、發表反對日本對華政策聲明。在作法上,民眾黨或以講演會與民眾大會,痛斥日治當局的暴政;或以電報、建議書、請願書等形式,向國際單位表達民意,並揭發當局對臺人的壓迫。另外,民眾黨亦在群眾之中組織各種團體,灌輸民眾政治教育。

依據「扶助農工團體之發達」的指導原理,1928年,民眾黨決定成立「臺灣工友總聯盟」,蔣渭水出任聯盟的顧問,他自稱是工總的「產婆」,亦可說是工總的隱形指導者。工總發展為共有四十多個團體成員,會員超過萬人,當時與臺灣民眾黨並列為四大社會運動主力之一,是當時臺灣最具影響力的工人組織。當時受民眾黨指導的青年、勞農、婦女團體共有48個,因此,蔣渭水也被時人奉為「政治社會運動第一指導者」。

1929年1月,總督府公佈〈臺灣阿片令施行細則〉;12月,警務局長發表新特許方針的聲明書。民眾黨向來提倡阿片(鴉片)絕對禁止主義,總督府此舉,便被認定為殘害臺灣人身心的愚民政策。因此,民眾黨隨即要求警務局長取消特許令,同時致電總理大臣與拓務大臣,並向日本各報社要求刊載反對聲明。1930年一月,蔣渭水更直接致電日內瓦的國際聯盟,國聯隨即覆電並決定派員來臺調查。至此,臺灣的阿片問題一躍成為國際問題。

這個消息見諸報端後,隨即引起日本朝野上下的震動,總督府對致電國聯的蔣渭水更為不滿,國聯成員於臺中鐵路飯店接見民眾黨代表時,總督府甚至託林獻堂力勸蔣渭水不要前往,足見當局對蔣渭水的忌憚。此外,同年的霧社事件發生後,總督府刻意封鎖使用毒瓦斯屠殺原住民的消息,然卻經民眾黨的揭發,將霧社事件移到日本中央政界,演變成日本內閣的政治問題。阿片問題與霧社事件,均刺痛日治當局的暴政,也令總督府視蔣渭水及民眾黨為不除不快的眼中釘。

4.「臺灣人之救主」的殞落

隨著民眾黨活動的大眾化、組織化、革命化與國際化,以及蔣渭水徹底、不妥協的領導特質,使日治當局更加忌憚這種「真劍的(認真、積極)民族解放運動」。1931年2月18日,在民眾黨第四次全島黨員大會通過新綱領修正案後,日治當局唯恐民眾黨撼動其施政,便突然包圍會場宣佈禁止令,並逮捕蔣渭水等重要幹部。

民眾黨被解散後,蔣渭水發表聲明稱「這次的解散,委實是榮譽的戰死」,御用報紙稱禁止令是總督府對阿片問題與霧社事件的報復手段,這證明了「民眾黨確有力量揭發總督府的專制」。他也認為,若依著總督府容許的範圍重新組黨,便無再組黨的必要,「因為我們所要的黨,政府要禁止;而政府所容許的黨,已被抽筋抽骨僅剩個空皮的政黨。」現在需要的,是將黨的力量深入各個不同階級團體,「全力組織訓練農工大眾」「組成堅固有力的農工同盟」。

民眾黨解散後,蔣渭水仍積極參與《臺灣新民報》上的論戰,不久即因感染傷寒症而於同年的八月五日清晨離世。

蔣渭水逝世後第三天,《臺灣新民報》刊出了多位同志的悼詞。林獻堂哀詞中追憶自文化協會起,與蔣渭水共同奮鬥的歷程;楊肇嘉〈悼渭水兄逝世〉一文,則最能看出另組自治聯盟人士對蔣渭水逝世的複雜感受。文中楊肇嘉除了表白悲哀、愁嘆的感受及「另有一份莫可如何的苦痛」之外,讚許蔣渭水是擁有「徹底的性質和不妥協的精神」的社會運動家,而具有這兩項最要緊的條件的人實在很少。

《經世新報》稱許「熱血男兒,渭水之後更無渭水其人」;日本人經營的《新高新報》,也刊出以「臺灣人之救主」為標題的文章,足見日人亦無法否認蔣渭水在臺灣人心中的地位。蔣渭水的告別式,於八月廿三日舉行「大眾葬」,共有五千餘人參加,骨灰葬於大直山。

蔣渭水一生行誼

1890年8月6日生於宜蘭

1895年清國甲午戰敗,簽訂馬關條約,台灣割讓給日本

1899年受業於宜蘭宿儒張鏡光

1907年就讀宜蘭公學校

1909年宜蘭公學校畢業

1910年就讀台灣總督府醫學校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受影響甚大

1913年在校內鼓吹民族運動,策劃暗殺袁世凱

1915年醫學校第二名畢業,任職宜蘭醫院

1916年在台北大稻埕開設大安醫院

1921年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創立台灣文化協會,提出文化運動十項方針,本部設於大安醫院,發表〈臨床講義〉一文

1922年組織新台灣聯盟,為台灣最早的政治結社

1923年擔任第三次請願委員,在東京成立台灣議會期成同盟會,因持旗向日本太子請願,是台灣人因政治請願被拘禁的第一人。文協台北支部率先舉辦各種講習會。12月爆發「治警事件」

1924年因治警事件被拘留台北監獄64天,獄中寫有〈入獄日記〉、〈入獄感想〉等

1925年治警事件終審被判四個月,服獄80天,寫有〈獄中隨筆〉。身為《台灣民報》「褓母」,促使該報銷路由3千5百冊,增為1萬冊

1926年開辦文化書局,引進中、日名著,為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尋找出路。發表〈左右傾辯〉一文
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提出「同胞須團結,團結真有力」口號。發表〈以農工階級為基礎的民族運動〉一文。7月10日台灣民眾黨成立

1928年提出民眾黨二次大會宣言,確立指導原理。台灣工友總聯盟成立,成立前為「產婆」,成立後為「顧問」

1929年提出民眾黨第三次大會宣言,為日治時代非武裝抗日運動文獻代表作。派員參加孫中山的奉安大典。領導反對鴉片新特許運動,次年國際聯盟派員來台調查

1930年民眾黨揭露霧社事件,引發國內外關注


1931民眾黨第四次大會,提出「以農工為中心的民族運動」綱領,遭當局查禁、解散。致力於群眾運動,續開大眾講座。8月5日上午7時30分病逝台北醫院

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大事記

1995年5月7日
召開捐助人會議暨第一次董事會於大安醫院舊址義美延平本店。

1995年6月14日
各界籲請及本基金會董事群努力,行政院順應民意,第2993次院會宣佈北宜高命名「蔣渭水高速公路」。

1995年6月16日
行政院蘇貞昌院長主持「蔣渭水高速公路」通車典禮。

1995年7月10日
臺灣民眾黨創黨79週年,本會與草山行館合辦「臺灣孫中山─蔣渭水紀念特展」,共同製作蔣渭水個人化郵票、紀念衫、紀念章、紀念明信片。本會董事長黃煌雄出版《臺灣抗日史論─兩個太陽的臺灣》,由本會提供百餘件珍貴圖片。

1995年8月5日
蔣渭水逝世75週年,錦西街蔣渭水紀念公園紀念碑、紀念牌樓啟用典禮。行政院文建會、臺灣研究基金會合辦紀念會,於靜修女中舉行,本會董事長黃煌雄主持,副總統呂秀蓮、行政院長蘇貞昌、台北市長馬英九、宜蘭縣長呂國華、文建會主委邱坤良等與會,本會協助出版《用生命書寫臺灣最感人的歷史─蔣渭水紀念文集》。

1995年10月17日
台灣文化協會創立85週年,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掛牌〈台北市大同分局,原台北北警察署〉,台北市文化局主辦,本會承辦台灣新文化運動展並出版《臺灣新文化運動特集》。

1995年12月31日
台北艋舺龍山寺贊助,台北市文獻會出版《蔣渭水留真集》。本會編輯並提供二百餘件珍貴圖片。

1996年6月24日
本會承辦台北市文獻委員會「臺灣交通的啟程─海運的立體新世界」並出版展覽專刊。

1996年7月10日
臺灣民眾黨創立80週年。本會舉辦「歷史與政治對話」,黃煌雄董事長、趙天儀董事主持,兩黨總統候選人謝長廷、馬英九及學者廖咸浩、莊永明、薛化元參加。

1996年8月1日
本會「第一屆蔣渭水研究學術會議」開始徵稿。

1996年8月5日
蔣渭水逝世86週年,馬英九先生至蔣渭水紀念公園獻花。民進黨在蔣渭水紀念墓園舉辦「臺灣應團結,團結真有力」追思活動。台北市文化局發行,本會策劃蔣渭水紀念明信片、蔣渭水大稻埕行跡導覽圖,由並首次舉辦蔣渭水行跡導覽。宜蘭「雪谷紀念園區」破土典禮。

1996年8月6日
臺灣郵政發行蔣渭水紀念郵票,宜蘭郵局發行蔣渭水個人化郵票2款,由本會提供影像。

1996年8月25日
蔡滄龍捐贈本會臺灣文化協會會報第4冊《臺灣之文化》。

1996年9月20日
本會在臺北中山堂舉辦「最美的土地,最美的歌」合唱交響詩音樂會。音樂會由本會副執行長蔣理容策劃。畫家劉洋哲先生為音樂會油繪蔣渭水留真系列一〈臺灣精神起飛的基地-大安醫院〉。

1996年9月23日
本會在宜蘭演藝廳舉辦「最美的土地,最美的歌」合唱交響詩音樂會。

1996年6月17日
臺灣文化協會創立86週年,台北市文獻委員會主辦,本會承辦「臺灣交通的啟程─空運的立體新世界展」開幕,並出版專刊,基金會委託畫家劉洋哲先生油繪蔣渭水留真系列二〈蔣渭水春風得意樓〉。本會協助台北市文化局在蔣渭水紀念公園設置「臺灣文化協會會員紀念碑」、「臺灣民眾黨黨員紀念碑」,發行「臺灣文化協會主要幹部群像及分布圖」,教唱「臺灣文化協會會歌」,畫家劉洋哲先生為音樂會油繪蔣渭水留真系列一〈臺灣精神起飛的基地-大安醫院〉。文建會在台中舉辦「文化爆動」系列活動,臺灣歷史博物館、臺灣文學館在台南舉辦「臺灣文化協會在台南」系列活動,蔣氏家族應邀與會。

1996年10月27日
蔣渭水留真集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文獻保存獎非政府預算類第一名。

1996年11月29日
宜蘭「雪谷紀念園區」紀念物揭幕,並舉辦「蔣渭水先生史料展」,由本會及臺灣研究基金會提供史料。

1996年12月25日
行政院長張俊雄主持蔣渭水高速公路(國道5號)雪山隧道頭城入口「蔣渭水紀念碑」揭碑典禮。基金會黃煌雄董事長、蔣渭水哲嗣蔣松輝應邀參加。

基金會宗旨

本會以提升台灣文化、涵養藝術趣味,並紀念、發揚蔣渭水先生及其同時代先覺者之各種志業為宗旨,依有關法令規定辦理下列業務:

一、蒐集、典藏、展示、研究、推廣與宗旨有關之史料、文獻與遺物。

二、規劃執行與宗旨有關之藝術文化空間營運管理展演事務。

三、發行出版與宗旨有關之各類文化藝術刊物及出版品。

四、辦理與宗旨有關之文化藝術展演、推廣、學術研討活動,項目以台灣視覺文化為中心,舉辦歷史、文學、音樂、美術、戲劇、紀錄片等相關活動。

五、推動與宗旨有關之文化政策、文化研究、文化評論、文化資產、文化產業等研究與推廣活動。

六、其他依照本會宗旨得建立或經營非營利組織,如博物館、美術館、資料中心、文化中心、藝術中心,及舉辦藝術展演、文字及視聽出版、研究、講座、訓練、交流、競賽、徵件、委託創作等活動,並得因上述事項購置必要之設備。

七、其他符合本會設立宗旨之相關公益性文化藝術活動。

基金會緣起

1920年代,蔣渭水引領臺灣人在文化、政治與社會的啟蒙自覺運動,揚起一股波瀾壯闊的民族自決運動;基金會繼承及延續渭水先生文化運動之號角,由30年前在戒嚴體制禁忌下,首位研究蔣渭水的黃煌雄先生與蔣氏家族發共同發起,獲得《義美食品》的高志明總經理、《康軒文教集團》的李萬吉董事長、《典藏藝術家庭》的謝金河執行長、《敏宏工業》的陳錫圭總經理、《寬和投資開發》的顏文熙董事長等極富文藝氣息的企業集團負責人共襄盛舉,並邀請長年推動蔣渭水精神的文化醫師林衡哲,文史學界的陳芳明、林瑞明、莊永明、趙天儀、廖咸浩等,擔任基金會董事,為基金會的動力永續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