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8日 星期五

追循先賢的步履—蔣渭水行跡導覽

南線導覽

文/蔣理容(2009)

前言

渭水公短短四十年又六個月的一生,以最後十年(1921—1931)燃燒生命菁華,寫下了豐富精采的歷史篇章。那段時期中,雖為了廣設文化講座、籌組各種為人民謀福祉的結社和組織,而奔波於全臺,但最大的根據地還是在臺北城。

以北門為界,以南的「城內」,是殖民政府的權力中心;以北的「城外」則是反殖民運動大本營,兩者都是臺灣人社會運動非常熱烈、活躍的地方。

2006年起,「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即規劃了蔣渭水行跡導覽的活動,藉由實際走訪,民眾得以親炙先賢的情操和事蹟,進而體會那一個臺灣人最為光榮的年代。

北線導覽一個月兩次(在每個月第二和第四個週六),以大稻埕為範圍徒步參訪;
南線因幅員廣大,每年三次蔣渭水相關的紀念日(7/10、8/5、10/17)由北市府提供小巴士做半日遊,皆由專家學者導覽,內容充實而豐富,且都免費。

筆者三年來這兩條路線都參加過數次,每次都感覺獲益良多,「歷史是一棵不斷成長的大樹」,的確是至理名言。在很多有心的研究者努力下,不斷有新的史料出土,然而古蹟卻免不了傾頹。每一次的懷舊行旅都令人湧起深刻的感慨,和翻騰不已的思潮。

蔣渭水行跡(南線)之旅

一、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之臺大醫學院,仁愛路)蔣渭水學生時代在此蘊釀反殖民情操
1910—1915年間蔣渭水是醫學校學生,西醫科學的專業教育啟發了他洞悉社會病症,而校訓「成醫之前先成人」培育了他上醫醫國的志向。

二、臺北醫院(今之臺大醫院,常德街)蔣渭水逝世於此,也是臨終立遺囑處
1931年2月,臺灣民眾黨被勒令解散,蔣渭水仍致力於工友總聯盟、農民協會、維新會等大眾運動。7月時以為僅是不適,未料罹患傷寒於8月5日長逝,臨終前與同志合影並交代遺言。

三、東瀛商會(今之衡陽路靠近228和平公園)蔣渭水開設商店掩護革命組織
蔣渭水膽識過人,熱心鼓舞本校和外校學生同來關懷社會,常秘密集會痛斥日本政府之壓迫。為掩護活動而開設販賣文具、書籍、雜貨的東瀛商會和一間三葉莊冰店,並以收入籌措大眾運動資金。

四、鐵道旅館(今之臺北新光三越站前店)蔣渭水與國際聯盟鴉片調查小組會談
1930年初,蔣渭水將總督府公佈「臺灣阿片特許令」准臺人吸食鴉片,而且官製官賣的行為,傳電報訴諸總部在日內瓦的國際聯盟。3月1日國際聯盟的三位代表抵臺調查殖民政府的鴉片政策,與臺灣民眾黨蔣渭水、蔡式穀、林獻堂等人在鐵道飯店會談。

當然,商業用地的鐵道旅館如今已完全改觀,昔日的豪華三層紅磚建築和歐風氣息如今已不復見。但與鴉片事件有關的專賣局阿片工廠(今南昌路臺灣煙酒股份有限公司東側)、臺北郵便局(今之臺北北門郵局,民眾黨向國際聯盟拍發電報的地方,發電者是蔣渭水的長子蔣松輝當年還就讀臺北一中,今年已98歲),則還維持了一部份舊日身影。

五、臺灣總督府(今之總統府)是當時日本殖民統治臺灣的核心中樞;臺北公會堂(今之中山堂)是為日皇裕仁的登基而建於1930年,蔣渭水領導的民眾黨反對專為特定人物歌功頌德投入鉅資,認為應該用於建設民生攸關的道路、市場、公園、水肥、下水溝的改善等,對官民的差別待遇發不平之鳴。

六、總督府臺北師範學校(今愛國西路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與總督府醫學校同為孕育民主思想的知識份子的搖籃;法院(今博愛路臺北地方法院)是蔣渭水因臺灣人解救運動多次進出與檢察官機鋒辯論且後來屢次被判刑的地方,蔣渭水堪稱向總攬司法、立法、行政三權之總督府奮戰的民主鬥士。

七、臺北監獄(今金山南路電信局邊牆)如今仍有圍牆遺跡,是1910年拆除臺北府城牆之牆石所築。蔣渭水多次在此服刑,他將之視為讀書、寫作、磨練心志之「早稻田大學」和「古亭大旅館」,他以醫師眼界探討社會現象及人道問題,也創作獄中日記,開獄中報導文學之濫觴。另外,(位於延平南路96號)的南警察署則拘禁過講演「反對蹂躪人權」、「拷問嫌疑犯致死的糾彈」等議題的蔣渭水和陳甜。

八、慈雲寺(位於漢口街二段119號),是蔣渭水德配陳甜出家之處。陳甜一生追隨渭水公的革命志業,蔣渭水去世時她年方三十,從此青燈古佛渡過五十多年餘生。學員中有人質疑︰「蔣渭水不是反對拜拜嗎?那陳甜為什麼選擇慈雲寺遁入空門?」筆者的解讀是,蔣渭水反對的是迷信,愚昧的賄賂神明,還有普渡、燒紙錢等不衛生的陋習,他並沒有否定宗教信仰。有人就猜測,當陳甜偶而去慈雲寺禮佛,渭水公還在世時,是否曾伴她一程?這大概是人間永遠的一個美麗問號吧。

後記

芳蘭山蔣渭水瑩域是先賢埋骨的所在,原來1931年逝世時葬於大直山公墓,1941年因太平洋戰爭被日本政府迫遷,暫厝於關渡慈航寺十年。1950年,昔日同志白成枝重編《蔣渭水遺集》由同志、親友認購,也有很多景仰先生的青年學子參與,所得用於重建埋骨紀念塔,即今日臺北市崇德街底芳蘭山,1952年舉行遺靈遷葬典禮由當時副總統兼行政院長陳誠與政府要員一起參香,昔時同志二百多人與祭。

今天,蔣渭水瑩域已經是民主運動、社會運動、人權運動等志士追思的聖地,也是醫學院學生在披上白袍成為醫師之際必然要緬懷的「下醫醫病、中醫醫人、上醫醫國」的精神指標。

全文完